送往狱中的棉坎肩
塞外的初冬,已是寒风凛冽、滴水成冰。黄昏后的归绥城,人们或围在屋子里的火炉旁谈论着见闻逸事,或早早钻入被窝缓解一天的疲劳。大街上已是行人稀少,冷冷清清,偶尔走过的行人,也是缩着脖子,双手插在袖筒里,脚步匆匆而过。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位拎着蓝布包的中年人,只见他身材魁梧,腰板挺直,两眼不时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情况。他,就是中共西蒙工委书记乌兰夫。他今天来归绥的目的是与我党安插在绥远省监狱的狱警张有明接头,把手中的蓝布包转交给关押在狱中的中共西北特委书记王若飞同志。蓝布包中是乌兰夫的夫人云亭为王若飞同志亲手缝制的棉坎肩。
几天前,营救王若飞同志的会议在美岱召秘密召开。会上,刚刚从蒙古国回来的乌兰夫传达了第三国际对营救王若飞同志的指示,并对营救工作做了具体分工。会议结束时,李森同志感慨地说:“今年的冬天真冷,王若飞同志是南方人,怎么受的了啊!”乌兰夫说:“是啊,监狱里面阴冷潮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过的。”
回到家中,乌兰夫对夫人云亭说:“我有个朋友被警察抓了,关在绥远监狱,那里阴冷潮湿,怕他受不了,你帮他缝个棉坎肩吧。”云亭明白乌兰夫口中的朋友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因此也不多问,只是问明了这个朋友的大致身材后,立即找来土布和棉花,在昏黄的油灯下,连夜缝制了一件厚厚实实的棉坎肩。
棉坎肩送入狱中不久,乌兰夫接到王若飞同志捎出来的纸条,大意是敌人已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看管很严,目前敌人还不会杀他,但也不会轻易放他出狱。同时希望乌兰夫不要因为营救自己而奔跑了,要注意安全,抓好绥远地区党的工作。王若飞同志身陷囹圄,仍关心别人的安全,挂念绥远的革命斗争,这让乌兰夫感动不已。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乌兰夫通过各种关系,利用各条渠道,想买通省党部的人,保释王若飞出狱,但敌人已经知道王若飞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案情不同一般,营救工作很难进行下去。
为此,乌兰夫又一次奔赴蒙古国,向第三国际代表鲍尼考夫汇报营救王若飞的情况,说明敌人对王若飞看管很严,不是用金钱买通便可以营救出来的。鲍尼考夫听完汇报说:“王若飞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一定要营救,上级也正在想办法,你们为营救王若飞做了很大努力,但是这样跑来跑去很危险,容易被敌人发现,以后你不要亲自往这里跑了,回去找个隐蔽地点开展工作,由我们派联络员同你联系。”
虽然第三国际说明营救王若飞的工作由上级负责,可乌兰夫仍然没有放弃努力,仍一如既往地奔波着。
不久,王若飞被国民党绥远省高等法院判处15年徒刑。营救工作失败。
1938年5月,乌兰夫同志在延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住在军委招待所,在这里,遇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已出狱的王若飞同志。久别之后的重逢,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亲热感。他们在一家小饭铺里痛饮了一番。两人分别叙述了各自的经历,话题自然转到了发生在包头的事情上。乌兰夫说:“都怪我当时没保护好你!”王若飞说:“不能这么说,我当时若听了你的话,转移到乡下去住,也许就不会出事了。”接着对乌兰夫说:“我还要谢谢你给我送的棉坎肩呢,要没有它,我真不知道怎样度过那个寒冷的冬天,是你爱人缝的吧,替我好好谢谢她。”乌兰夫说:“当时就怕把你冻坏, 就让她缝了个棉坎肩送进去,她到现在也不知道棉坎肩是给谁缝的”。王若飞听了笑着说:“你保密工作做的不错吗”。就这样,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直到饭铺打烊,才回到了招待所。
躺在招待所的床上,乌兰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自大革命以来,有多少像王若飞一样的汉族同志,为了帮助蒙古族人民获得解放,背井离乡,奔走边疆草原,与蒙古族人民并肩战斗,许多同志因此而坐牢,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所做的巨大贡献,蒙古族人民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