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铁锭背后的故事
在乌兰夫纪念馆陈列着包钢生产的第一炉铁水铸成的铁锭,它长68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外观呈凹字形,正面用蒙汉两种文字雕铸“1959年9月包钢第一号高炉出铁纪念”字样。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乌兰夫关心的大事中,占首要地位的就是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钢铁工业基地。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华北局作出《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在包头建设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要求华北全党和全体人民全力支持包钢建设。
时任中共中央绥蒙分局书记的乌兰夫接到华北局的文件后,立即让秘书通知包头市委书记苏谦益来商谈有关事宜。当苏谦益推开乌兰夫办公室的门时,乌兰夫从座椅上赶忙站起来,与他握过手之后,将华北局的文件递了过去,兴奋地对他说:“好消息,好消息呀!你快看看,这是华北局关于加强包头工作的决定,包头将成为一座全国知名的现代化工业大城市,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结束,我们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苏谦益手捧文件,听着乌兰夫的话,非常激动:“老乌,这的确是件大事,要把这件事办好,我们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是啊,老苏,我找你来就是要先和你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完成党中央交给我们的这项重要任务。商量前我先向你宣布一项重要决定,中共中央、华北局成立了‘包头工业基地建设委员会’,由20名委员组成。刘澜涛任主任,我和你任副主任。对中央和华北局的决定,你打算如何贯彻?”
苏谦益说:“党能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的光荣。但是,对于建设工业城市,我的脑子里几乎是一片空白啊。”
“老苏啊,别担心,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再说了,抗日战争时期,你在大青山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不也从来没有害怕过嘛。”接着,他们详细的分析了包头的优越地理条件和丰富的铁矿资源,最后决定由苏谦益带队,组织一个专家组前往白云鄂博实地调查,拿到第一手资料。
很快,苏谦益带领专家组从呼和浩特出发,经武川、百灵庙到达白云鄂博,然后南下包头,对矿山、厂址、水源、火车站和城市规划区都进行了考察。考察结束后返回呼和浩特市向乌兰夫作了详细汇报。
乌兰夫听完汇报后高兴地说:“这回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苏谦益面有难色地说:“不过还有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解决不好会出大问题的。”
“什么问题呀,有那么严重吗?”乌兰夫急切地问。
苏谦益说:“就是敖包搬迁的问题……”
原来,位于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白云鄂博在当地牧民眼里是一座“神山”,山上有牧民们世世代代祭祀的敖包。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曾多次派人到这里考察盗掘矿山资源,遭到喇嘛教僧侣和蒙古族牧民的强烈反对,此次国家再度准备大规模开发矿山资源,牧民们认为破坏了敖包,神会怪罪下来降灾难给牧民的。
对此,乌兰夫强调地说:“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一定要尊重,同时,要广泛宣传,使他们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并动员群众支持包钢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另找一块吉地,把敖包搬迁出矿区。”
“好,就按你说的办,我马上布置。不过,开会的时候你可得出席,办好这件事非你莫属啊。”乌兰夫满口答应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有僧侣和牧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如期召开了,乌兰夫亲自到会,倾听大家的意见,和群众交心谈心。他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搞建设,要开矿山,炼钢铁、造机器,就是要使我们的祖国强大起来,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在包头建设工业基地,把包头建成钢城,这是内蒙古人民的荣幸,是我们蒙古族的喜事,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支援社会主义的工业建设,要顾全大局,搬迁敖包。再则,蒙古族牧民可以到矿区、进包钢当工人,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成员。”乌兰夫的话情真意切,深深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代表,大家纷纷表示同意搬迁敖包。
能不能搬迁敖包的问题解决了,搬迁到哪里、如何搬迁的问题又摆在了桌面上。对此,乌兰夫作出了明确的指示:第一,新敖包选址要由蒙古族活佛、僧侣按照宗教传统选择吉地,遇到困难由政府出面协调;第二,搬迁方式要按照蒙古族的风俗,按宗教仪式举行隆重的敖包移址仪式。
遵照乌兰夫的指示精神,经过多次反复的考察商谈,最终确定敖包吉地选在距白云鄂博40多里的白云查干,那也是一座“宝山”。又经过充分的准备,根据活佛的意见,按照宗教传统确定了移址时间。
敖包移址那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附近的牧民身着民族盛装,聚集到白云鄂博敖包山下,按照宗教传统将敖包顺利移到新的吉地。
1957年2月27日,白云鄂博铁矿正式建矿,矿区面积48平方公里,为包钢提供了足量的矿石。
1959年10月15日,包钢容积1513立方米的一号高炉出铁。乌兰夫陪同专程从北京赶来的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典礼大会,并为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从此,包钢随着“我们像双翼的骏马,奔驰在草原上”的甜美歌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