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交流
深入理解和坚决贯彻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实践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式道路,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创新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断变化,同时反过来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产生相应影响。各国的国情不同,一国的不同历史寸期,民族问题也是有所不同的。能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事关国运兴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中国的民族问题,将其视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总问题的一部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主张民族平等、团结探索以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标志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变为实践。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不断深化对民族问题的规律性认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通过在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形成和确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上,强调“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立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党领导民族工作最根本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民族问题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集中表现为“五个并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这些阶段性特征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就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统-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切实推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落地落实
当前,党领导人民正在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我们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立足国内,凝聚来自56个民族的磅礴力量;面向世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践行守望相助的理念。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共同发展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意蕴。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调研时,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他指出,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守望相助的核心内涵正是为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理论根源越扎越深、实践根基越打越牢。
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趋势,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了“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原则是“要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求通过扩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有利于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此过程中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如果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较大的趋势长期得不到解决,民族地区群众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势必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民族工作,既要依靠物质力量,也要依靠精神力量;解决民族问题,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人不仅有物质上的需求,同时也有精神上的追求。说到底民族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夯实了,如果对思想方面的问题不重视,物质方面的成就终究会被掩盖。只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民族工作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宋月红 杨力源
来源:《实践》